鯉魚門 — 天后宮
天后是誰?
天后又稱媽祖、阿禡等,相傳原名林默娘,於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在福建莆田湄洲出生,因她曾多次於海難救人,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鄉民奉為海上神明,並廣泛建廟祭祀,形成媽祖信俗。媽祖信俗於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名錄。
鯉魚門天后宮
鯉魚門天后宮全名為「天后聖母廟」,由天后宮和協天宮兩廟組成。天后宮位於鯉魚門海峽以北,依山傍海,具守護鯉魚門海峽的意義。天后宮是兩進一院式的臨海建築,牆身由混凝土建造,支撐人字綠色琉璃的瓦頂,主脊以陶瓷鰲魚與寶珠裝飾。

天后宮外貌(相片來源:潘新華博士)

天后聖母廟由天后宮與協天宮組成(相片來源:潘新華博士)
天后宮與一大礁石相連,石中有小石窟,如今被大神龕擋着,但仍供奉著原來的天后神像,可見天后宮是以這個天然石窟為基礎,發展起來的。1953年重修天后宮時,在其旁邊加建了協天宮。同時,工人在上述石窟內發現一塊花崗岩石碑,上面刻有「天后宮 鄭連昌立廟 日後子孫營業 乾隆十八年春立」。鄭連昌為明朝鄭成功部將鄭建之孫,是當時盤踞鯉魚門海域及魔鬼山一帶的海盜。若石碑所言屬實,可推斷天后宮約建於1753年,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。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0年評天后宮為三級歷史建築物。

天后宮主脊陶瓷鰲魚與寶珠(相片來源:潘新華博士)
天后誕
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誕為鯉魚門重要的節慶,會邀請茶果嶺天后宮與筲箕灣譚公廟神祇一同賀誕,不少善信前來參拜。此外,每年的農曆四月中旬,村民都會在村內的空地搭棚,舉行為期四日五夜的九本神功戲,慶祝天后誕辰。期間,村民更會選定一天,連同花炮會和客家麒麟隊集體到廟內上香。他們拜神時,會推着盛滿供品的手推車在廟前廣場轉圈「行大運」以代替叩首,儀式特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