鯉魚門 — 對香港海防的重要地位
海防設施
鯉魚門海峽是進入維多利亞港的東面水道,屬於戰略重地。在1880年代,法國與俄國在東亞地區擴張勢力,為防禦兩國對香港的威脅,英軍在鯉魚門海峽兩岸提升海防能力,包括建立鯉魚門軍營和鯉魚門炮台,成為香港島東部的要塞。
1898年,英國租借新界(包括東九龍一帶土地)後,重新登記村民及測量土地,把「惡魔山」(Demon Hill)譯為「魔鬼山」(Devil’s Peak)。魔鬼山位於鯉魚門海峽北端,高二百多米,東望藍塘海峽,可監控出入鯉魚門海峽的船隻,曾為海盜的駐紮地。由於魔鬼山的地理環境具有軍事優勢,英軍在魔鬼山建立防禦設施,其中位於較高的歌賦炮台和低處的砵甸乍炮台在1900年代初建成,而魔鬼山堡壘則於1914年建成。同時,英軍在對岸的港島阿公岩建立新的白沙灣炮台和西灣炮台等設施,聯合防衛鯉魚門海峽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位於鯉魚門海峽南北兩岸的炮台遭棄置。港島的舊鯉魚門軍營和魔鬼山的軍事設施於2009年分別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及二級歷史建築,鯉魚門軍營第7、10及25座亦於2016年獲評為法定古蹟,而部分鯉魚門軍營於1988年改建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,開放予公眾使用。

(約1941年)
香港島鯉魚門防衛設施地圖
(約1941年)
(約1941年)
鯉魚門燈塔

(相片來源: 香港歷史博物館)
1915年,鯉魚門軍營設有操場,可供士兵運動,鍛鍊體魄,後方可見鯉魚門軍營第10座。
(相片來源: 香港歷史博物館)
(相片來源: 香港歷史博物館)
由此處望向海面,大家可看到88號燈標(俗稱鯉魚門燈塔)。這燈標於1902年設立,主要協助往來本港的船舶定位、導航及遠離危險的礁石。燈塔最初為無燈航標,直到1924年方增設導航燈。燈塔於1964年改建為現時的外形。燈塔位於近岸礁石上,潮退期間可涉水前往,是鯉魚門深受歡迎的景點之一。

(相片來源: 香港政府年報1954)
1954年,巨輪與帆船在鯉魚門海峽南岸燈塔前經過
(相片來源: 香港政府年報1954)
(相片來源: 香港政府年報1954)

鯉魚門燈塔